笔趣库【bquku.com】第一时间更新《武英殿》最新章节。
雄伟壮观、庄严肃穆的奉天大殿。
三跪九叩的朝贺大礼进行完毕,一片寂静。永乐高居于御座之上,扫视着左文右武两厢肃立的群臣和丹陛左右的皇太子、阁臣及锦衣卫,轻嗽一声,目视前方,朗朗道:“四
方之事若无水旱饥馑等紧急要务,均待午朝时于武英殿面陈,今日,朕要宣布两件大事,
第一件是各部堂官的任命,第二件是议定迁都北京之事……”
丹陛下传来一阵窃窃私语声,却没有人陈奏急务。金忠辞世,各部堂官们调整任命是顺理成章的事,只是这迁都,终于从人们的议论中拿上朝堂,还是出乎大家意料。永乐顿了顿,待私语声平息了,继续道,“大司马金公仙逝,朕痛悼不已,然今日大朝,诸位都在,大明王朝要蒸蒸日上,还要各位恪尽职守,勇于任事。故朕与吏部尚书蹇义、户部尚书夏原吉及内阁诸臣议定,兵部尚书方宾署理本部事宜;刑部尚书刘观任都察院左都御史;
右都御史吴中任刑部尚书;刑部侍郎金纯挂衔礼部尚书;原礼部尚书赵羾挂衔兵部尚书,
巡视塞外屯戍;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庆任工部尚书;工部尚书宋礼另有重任。”
几个人出班齐唱,加上群臣的应答,下面一片“遵旨”的声音。
“现在说第二件事,”永乐抬高嗓门,声音高亢:“今日是春分,意味着大地吐暖、万物复苏,想着百姓又要开始一年的忙碌,田间地头绿苗青青,人影绰绰,朕心中就充满
希望,我大明就充满希望。
老臣们可能知道,当年太祖皇帝建都南京也是犹犹豫豫,总觉不自在,故曾派太子考
察关中,着大臣勘察开封,还密旨给朕详绘北京山水。什么意思呢,太祖对定都南京心有
疑虑啊!太子回来后不幸病逝,老年丧子,父皇很伤心,年纪也大了,事就搁下了,不得以而选择南京为京师,同时以龙兴之地及祖陵所在的凤阳为中都,作为陪都,实际上,终
其一生也没有放下过迁都的念头。
朕起自北京,深悉燕地之山水风情,宜都之优,故朕想完成父皇的愿望,迁都北京。
当然,这只是朕的打算,已由内阁及部分大臣议过。今日和盘托出,大朝会再议。列位臣
所司不同,各有所长,尽可以各伸己见,尽所欲言,集思广益是朕之所衷。”
不计已往,从大明王朝建立那年算起,南京已有五十年的国都史了。虽然永乐初年升北平为北京,去年又故意把就要迁都的消息透露出去,让大家有个心理准备,但今日的骤然提出,他还是担心大家接受不了,反对意见纷至沓来。因而在言语上他也颇费了一番心思。才有了方才要完成太祖宏愿的说法,结果,还是如其所料,下面一片寂静。沉默意味着什么,沉默就是无声的反对,他的心里开始焦躁起来。
当年首倡建北平为北京的李至刚呢?他要是在,一定第一个站出来,响应朕的倡议。
可他受解缙一案牵连现仍关在狱中。礼部尚书吕震呢,这个平日把皇上说的每一个字都当成金口玉言的家伙哪去了,为甚不说话?他对朕的迁都意向不满意,抑或对任用金纯不满意?是啊!赵羾若不调任,礼部就有三位尚书了。他朝左班文臣里看了一眼,吕震正低着头似乎在琢磨什么。
吕震的确在琢磨什么!他才疏学浅却老谋深算。他看得出,迁都决不是件点头摇头的小事,也不是泰山封禅那样一次性歌功颂德的举动,它牵涉到大明后世子孙的福禄延续,
牵涉到他是千古功臣或罪人,他看不准,不想出这个头。但让他最担心的还不是将来,而是现在,是皇上变卦或后任皇帝怪罪,谁第一个首肯,谁一定是最大的罪人,所以,他明知皇上要听赞同的话,却不肯出头,观观风向再说。
永乐的脸在慢慢拉长,梳理得漂亮的长髯在微微抖动,眼见就要沉不住气了。忽见夏原吉出班,方才踏实了些。
“太祖皇帝当年的确为都城一事寝食难安,而终未成行。”原吉拱手奏言,肯定永乐有关太祖皇帝宏愿的说法,但他绝不是一个阿谀奉迎的人,他是有他的考虑的。
“按说,江南为赋税重地,膏腴之野,尤其两宋以来,江南富庶远胜北方,柳永笔下之钱塘繁华绝非妄言。南地而都,禄米无需过劳转运,本该是件好事。但考金陵虽为六朝之都,皆是偏安一隅之邦,三国时吴国自不必言,两晋之东晋,南北朝时期之宋、齐、梁、
陈,谁个不是半壁江山?故太祖皇帝一直为建都之事而焦虑,种种原因,终而未果。今陛下欲迁都北京,真是完成了太祖的一个宏愿。”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天才一秒记住【笔趣库】地址:bquku.com,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